2018年4月9日 星期一

義竹翁氏的祖地---安溪縣龍門鎮科榜村

以産茶歷史悠久、量多質優而聞名於世的安溪縣,鄉民們勤勞吃苦,早年遷台者甚多,經歷代繁衍生息,至1990年在台安溪籍鄉民已達250多萬人,占臺灣省總人口的1/10強。
  就單個縣邑而言,安溪縣遷台移民人數最多,高居泉州各縣(市、區)之冠。他們居台開墾,援用或取諧音的安溪原鄉地名的則不下百個。如臺北縣新店鎮(市)的“員潭裏”,石錠鄉的“格頭村”、“烏塗村”,八裏鄉的“長坑村”,貢寮鄉的“龍門村”,萬里鄉的“大坪村”,宜蘭縣礁溪鄉的“玉田村”,員山鄉的“湖東村”、“湖西村”,三星鄉的“月眉村”,桃園縣龜頭鄉的“嶺頂村”,復興鄉的“溪內社”,新竹縣橫山鄉的“豐田村”,湖口鄉的“鳳山村”,苗栗縣南莊鄉的“蓬萊村”,彰化縣彰化市的“福山裏”、“安溪裏”、“三村裏”,雲林縣虎尾鎮的“竹園裏”,麥寮鄉的“後安村”,台中縣大甲鎮的“福德裏”等。
  毗鄰廈門的安溪縣龍門鎮,有個著名僑村———科榜村,今分拆爲3個行政村———榜寨村(一部分姓翁)、美頂村(絕大多數姓翁)、美內村(全姓翁)。翁氏族裔有4000多人,他們是安溪縣翁氏的發源地,該村旅居新加坡、印尼、馬來西亞和臺灣、香港地區的宗親數倍於本村人口。而在臺灣嘉義縣義竹鄉(舊族譜中寫作義竹圍),也有同地名的科榜、嶺頂、塔美內3個村落,他們也姓翁,其先輩就是從安溪縣龍門鎮的科榜村遷徙過去的。
  科榜翁氏奉治齋公爲一世祖。元末,翁治齋從南安市金圭移居安溪縣城西街。明宣德六年(1431年),治齋的兒子阮齋遷居安溪龍門科榜。明崇禎年間(1628至1644年),科榜翁氏六世成齋的兩個兒子尚勃、尚進分居臺灣南部的義竹圍,即現在的嘉義縣義竹鄉,成爲科榜翁氏最早入台的開基祖。同時,有的移居浙江平陽水頭,今繁衍至1萬多人,有的移居廣東潮州。據《臺灣區姓氏堂號考》載:翁氏在嘉義縣分佈最衆,現有人數超過1.5萬人,在嘉義縣義竹鄉更爲一大姓。
  唐末,第六十代的翁軒爲閩州刺史,遂居福建莆田竹嘯莊,成爲翁氏入閩始祖。傳至第六十五代的翁乾度,便是“六桂堂”創立始祖。乾度生六子:長子處厚,分姓洪;次子處恭,分姓江;三子處易,仍姓翁;四子處樸,分姓方;五子處廉,分姓龔;六子處休,分姓汪。兄弟6人,先後在宋初的建隆至雍熙年間(960—988年)進士及第,時有“六桂聯芳”之譽。這也就是至今科榜和嘉義義竹兩地的翁氏祖祠,同樣懸挂“晉水三沅派,莆陽六桂家”的由來。
  旅居臺灣的族裔,念念不忘祖地。始建於明宣德六年(1431年)的科榜翁氏宗祠,已有570年歷史,自清代以來,3次維修(1761年,1823年,1937年),臺灣族親都捐款資助,臺灣南部以應貢、應仁爲首籌集,臺灣北部以金企、派進、毓文爲首籌集,族譜中均有記載。1916年,科榜翁氏第十七世翁樸贊從臺灣回祖地時,帶回一部臺灣安溪派翁氏族譜手抄本,至今完好保存在科榜祖地;1970年,居住在臺灣臺北市的科榜後裔翁庭漢,利用從日本神戶護送貨輪到上海之機,發電報到安溪縣,查詢堂弟翁亞林及祖地科榜的有關情況。
  自80年代以來,臺灣翁氏族親每年都有數十人回到祖地謁祖尋根、查對族譜。海峽兩岸翁氏族親都奉祀進寶殿“董公真人”,臺灣族親曾在祖地雕刻“董公真人”像,迎香接往臺灣。臺灣義竹年高德邵的族親翁國精,在80年代多次回鄉,1993年回鄉謁祖時,曾帶回臺灣茶、臺灣香煙,送給祖祠。1995年5月,因公路拓寬,徵用祖祠一角,翁氏宗祠重建,臺灣宗親有58人次捐款30多萬台幣,樂助其成。1999年2月,安溪龍門科榜翁氏發起重新修編族譜,曾發函給居台鄉親。臺灣宗親來電要求儘快修竣族譜,然後寄往臺灣。今正在抓緊印製中,將於今年11月出版問世。
  2000年2月,旅居臺北市、後移居加拿大的翁和毓先生,回鄉謁祖,捐了500美元給科榜學校。他出生於臺北,後回家鄉龍門念小學,幼時在家幫母親、兄姐務農,賣豆腐乾。他一家出了7個博士,他本人文武雙全,在美國成立精藝功夫會,擔任首屆會長,傳授中國武術。其胞兄和懷也經常從臺灣回鄉謁祖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測試中。